“饿要飞饱不归”鸽子归巢的原动力是饿?

2025-11-10 08:47:10.0   (3743次)  作者:鸽事说说

鸽界流传许久的“饿要飞,饱不归”,总让不少鸽友默认:想让鸽子拼命归巢,就得饿着上笼;一旦喂饱,归巢速度准会慢下来。但在多年竞翔实践中,这个说法却屡次被打破。事实真的如此吗?要弄清答案,关键得先搞懂:鸽子归巢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?

要想探究这句话的真假,其实就要考虑什么是鸽子归巢的原动力?很多人会把饥饿当成鸽子归巢的最大的理由,可实际观察后会发现,鸽子归巢的本能其实更多源于天性的核心驱动。鸽子生性胆小,对陌生环境的排斥感极强,一旦被放飞到不熟悉的地方,那种“不安的压迫感”会瞬间拉满,而这种应激反应,才是让它们产生归巢欲望的核心原因。相比之下,饥饿更像是一种辅助手段:巢穴里的食物或许能让它归巢后多一份期待,但绝不是让它们一直坚持飞完几百公里路程的关键。

还有一个常被提及的动力,就是鸽友们熟悉的鳏夫制:配偶、雏鸟或是熟悉的巢穴,这些家的象征会让鸽子的归巢欲望更加迫切。尤其是繁殖期的鸽子,护巢护雏的本能会叠加在应激反应上,哪怕没饿着,归巢速度也会比平时快不少。

有人可能会问:既然饥饿不是核心,那鸽子飞行途中为啥会停下来喝水觅食?这正好说明,饥饿和口渴只是长途飞行中的临时需求,鸽子会在中途找水源或少量食物补给,但补给完后依然会朝着巢穴的方向飞。如果饥饿是唯一动力,它们大可在中途停留更久,而非执着归巢。真正让它无法忍受的,是陌生环境带来的应激,这种不安只有回到熟悉的巢穴才能彻底缓解,这比填饱肚子更迫切。

再说说“饿要飞,饱不归”这句话的由来,很多人肯定会联想到“鸟为食亡”,这个成语为大众所熟知,但这句话其实忽略了场景差异。

鸟为食亡这个俗语最早出现于明代的《增广贤文》,描述的是鸟类为争夺食物不顾生命而丧生;可竞翔是完全不同的场景——陌生的天空、未知的地形,此时鸽子的第一需求是求安全,此时鸽子无论是饿还是饱,觅食都不是它的第一需求,此时的行为逻辑变成了赶快归巢寻找安全感,这才是归巢的本源动力。

其实这些年我的鸽子上笼前我都会喂到六七成饱,它们吃完后嗉囊呈半充盈状态,摸起来没有明显鼓胀,既不会空着肚子没力气,也不会因为吃太多增加飞行负担,成绩反而比早年间饿着上笼时更好。

当然,这里必须说清楚“喂饱”和“过饱”的区别,避免大家误解。如果赛前把鸽子喂到九成饱甚至完全吃饱,嗉囊里的食物会压迫内脏,消化时还得额外消耗能量,飞行初期很容易动作迟缓,确实会影响归巢速度。但这不是“饱不归”,而是“过饱拖效率”就像我们人类吃饱了不想动一样;真正合理的做法是根据空距,平衡赛前的粮食供给,让鸽子带着足够的能量,又没有多余的负担去飞行。

其实说到底,鸽子归巢是应激寻找安全感、家的羁绊和能量储备共同作用的结果,饥饿只是其中一个辅助因素。与其纠结鸽子到底是饿上笼还是饱上笼,不如多关注鸽子的应激状态、赛前调理,以及如何通过日常训练强化它的恋巢性这些更为关键的地方。


文章来源于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