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手刚入门,常会纠结一个问题:引种是该先引进血统鸽,还是赛绩鸽?笔者根据自己以往经验,建议新入门的鸽友们优先引进公棚赛或地方赛的奖鸽,即有实战成绩的个体。
什么叫“实战成绩”?不是血统书上写着“某某名系后代”这种虚名,而是真正在500公里以上比赛中,从几千羽鸽子中拼进前两三百名的鸽子。别小看这个成绩——能在大群体、长距离中稳定入赏,说明它具备归巢意志、定向能力、耐力和抗压素质。这样的鸽子,哪怕不是冠军,也值得引进。
如果你条件允许,能引进国内外顶尖赛绩鸽,那自然最好。但现实是,这种顶尖赛绩鸽可遇不可求,价格也往往高得吓人。那怎么办?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,从可靠渠道引进这些顶尖鸽的家族成员——比如兄弟姐妹、叔伯侄子,哪怕它们自己没飞出特别亮眼的成绩,也值得尝试。
毕竟,基因是有遗传概率的,通过反复配对试验,有可能把好基因“筛”出来。相比之下,纯粹引进“血统鸽”——只看血统书、不看成绩的鸽子——风险更高。它可能带来惊喜,也可能几年都“不开花”。所以我的做法是:对赛绩鸽,多给机会。一羽真正飞出来的鸽子,我会让它连续两三年参与配对,不断换配偶试验,看能不能稳定出成绩。而对纯血统鸽,容忍度低一些:两年内没出东西,基本就淘汰。
此外,不少人有个误区,觉得自家鸽子不错,但还没到顶尖,就想通过近亲回血,把“优点集中”,提纯出更强的后代。笔者建议别对“普通优秀”抱太大希望,如果不是特别杰出的个体,没必要回血提纯。
什么叫“杰出”?是在重大赛事中,从大羽数比赛中飞出高位、前十,或者艰难赛事进奖的鸽子。这样的鸽子,才值得延续下去。但大多数情况下,这种好鸽子的近亲后代很难超越它本身。我们常说的“某某号”大名鸽,它的近交后代大多用于保种或出售,真正能飞得比它还好的,凤毛麟角。
而那些“优秀但不杰出”的鸽子——比如地方赛前十、公棚前百——它们的基因本身就在“平均水平之上”,但还没突破天花板。你再怎么近亲回血,大概率也只是在原地打转,甚至因为近交衰退,越配越弱。想靠不杰出的个体回血,造出一个杰出鸽,概率低到几乎可以忽略。
那什么时候用回血?用于保种。比如一羽杰出种鸽年纪大了,怕它基因断掉,可以留它的全兄弟、半兄弟做预备役。父母还在的,优先用平辈;父母没了,才考虑用子代回血留种。目的不是“提纯”,而是“延续”。
既然回血难突破,那怎么才能出“超级鸽”?答案是:杂交。杂交不是乱配,而是有方向地尝试。大致可以分成两种思路:一是互补缺点。我们手里的种鸽,几乎没有完美的。有的飞得快但体质弱,有的耐力好但归巢慢,有的性格沉稳但爆发力不足。
你可以通过观察、记录,摸清每羽种鸽的“性格”、“身体素质”、“速度”等等,然后找一羽优缺点能互补的配上去。比如:一羽骨架硬但肌肉偏紧的鸽子,配上一羽骨架柔韧、肌肉松软的,后代可能既有力又灵活。这种“查漏补缺”式的配对,虽然不一定出冠军,但容易出稳定、全面的鸽子。
二是碰撞火花。这是更玄一点的玩法——把两羽风格迥异、但都有实力的鸽子配在一起,或许会有基因突变的可能。比如:一羽高速短程鸽,配上一羽超远程耐力鸽,万一后代既快又远,就是“超级个体”。这种成功靠运气,但如果不试,连运气都没有。相比近交难破“天花板”,杂交,才是真正有可能打破极限、创造新传奇的路径。
养鸽子,说到底是一场“概率游戏”。我们能做的,不是追求百分百成功,而是提高好结果的概率。引进赛绩鸽,是提高起点;合理杂交,是打开上限;而盲目回血,则往往是原地踏步甚至倒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