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山之石
偶然之间,关注到一个传奇人物——乔斯托内。因为有人在议论其多次清棚,然后又开始比赛,还能拿到好成绩。
好多人觉得老外就是拿清棚的名义来圈钱,不可否认,这种可能确实存在,估计他本人也不能否认自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进行了几次清棚拍卖。
不过更深地考虑一层,不得不佩服这位前辈,能够在只留下当年幼鸽的情况下,还能继续参赛并很快取得可观的成绩。最起码证明了他的育种手法很到位,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种系,甚至还能继续超越,称得上是育种大师了。
再多思考一层,更加证明了一个大家都不愿意承认的事实,那就是年轻种鸽的活力更足,更容易产生优秀的后代,并且可以快速迭代。这样是信鸽这个物种不断进化的途径之一。也就是只要自己的鸽子品质够好,根本不怕清除老种鸽,只要保留下种子,就一定可以东山再起。
看过一个介绍乔斯托内生平的文章,他是从铲鸽粪的学徒开始做起,一点点掌握了赛鸽的各种技术,成长起来的,以前他的养鸽手法就是极度卫生,保持鸽舍的极度干净,他的鸽子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多少机会踩到鸽粪,这样的手法,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。据说现在他又改变了养鸽手法,在有意地培养鸽子自身的免疫力,故意地让鸽子有接触鸽粪的机会,这样他一样能有好成绩。
如果这个故事不是编造的话,能看出来两点。
一是就算这样的大名家,都在与时俱进,不断学习,我们更加应该学习这种精神,不断进取,不断实验,而不是抱残守缺;多给鸽子一些比赛的机会,用科学的统计手法,取得一手的数据,来支撑自己的想法。
二就是他的鸽子素质真的好,不管用什么样的饲养手法,都可以取得好成绩。更证明了他是真的懂鸽子,而且不是一般的懂鸽子。可能他已经掌握了哪些鸽子是好的种鸽和赛鸽、哪些状态是临赛的有利状态、哪些鸽子适合什么距离和天气的比赛、哪些鸽子组合配对可以出优秀的子代等等一系列技巧,这样他才能随心所欲,大巧不工。这也侧面说明了,我们关注的点可能真的跟他不在一个层面。
大概这就是术与道的差别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