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京波是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西庄村人,1980年出生的他今年正好40岁。
他在村里养了600余只鸽子,是出了名的“养鸽大户”。不过,和传统的养鸽人不同,马京波养的鸽子是用来参加赛鸽比赛的。
职业赛鸽14年的时间里,他前前后后获奖60余项。2017年底,他还注册了短视频平台个人账号,用来记录自己养鸽、训鸽、赛鸽的点点滴滴。
职业赛鸽14年,仅今年就获得了5个冠军
马京波从小就是个鸽子迷,到现在为止,他养鸽子的时间已经长达24年。
“我第一次接触鸽子是在5岁的时候,从此便与鸽子结了缘。”马京波说,当时,他的父亲在自家院子里养了一些观赏鸽,空余时间他都会蹲在笼子旁观看鸽子,鸽子明亮清澈的眸子和健壮有力的翅膀吸引着当时的小小少年。
16岁辍学后,闲在家无事的马京波开始养起了鸽子。在这期间,马京波经常看一本名杂志,越看越着迷,他发现,鸽子不仅仅是家中饲养的小动物,更是智慧的化身,它们可以经过训练从陌生的地方独自飞回自己家中,还可以在比赛中赢得奖金。
心中有了赛鸽的信念,2002年,马京波离开家乡,到北京的鸽友家学习更先进的养鸽和赛鸽技术,一待就是4年。这4年他与自己精心照顾训养的赛鸽培养了足够的默契,并且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鸽友。2006年,他带着12只赛鸽回到了村里,并且陆续引进其他品种的鸽子,进行杂交、提纯、复壮。从那以后,马京波也正式走上了育种、竞翔的专业养鸽之路,开启了他的赛鸽生涯。
“今年我的鸽子拿了5个冠军,比赛的总奖金是30万余元。”马京波告诉记者,在他心中,鸽子不仅是为自己征战四方的勇士,更像是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。为了让鸽子们住得宽敞舒心,马京波专门找人花了近30万元建造了两层木质鸽舍,并打造专属鸽笼,用木板制成一个个格档,一鸽一个“单间”。
“早上7点多给它们换水、喂食,下午4点再喂一次食。”平时,马京波会精心选择优质饲料和保健品,并同父亲一起全天候照料鸽子的生活起居,除了定时定点喂食,每周还得固定时间给鸽子们洗澡。
比赛是残酷的,他盼着鸽子们都能找到家
对鸽子日日悉心照料,马京波希望自己的每一只鸽子都能健康成长,还能在赛场上取得成绩,但培育一只健壮机敏的赛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在马京波看来,决定鸽子飞行速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基因血统,所以他会定期前往北京的赛鸽市场,花高价买回血统纯正,并且与自有鸽子最相配的赛鸽品种。后期通过精心的育种养护,培养出更多拥有优质血统的鸽子。
一只合格的赛鸽,除了血统之外,还必须得在平日里加强训练,这也是马京波最重视的环节。“每年9月到11月中旬,我都会带上鸽子们去野外训放60到100公里。”马京波告诉记者,训放鸽子的时候必须凌晨3点起床,每天训放2个小时左右,目的是锻炼鸽子的翅膀力量和思维。回到家后,还要在自家的鸽舍上空进行1个半小时的日常放飞训练。
每年的春秋两季,石家庄的大小赛鸽俱乐部开始聚集赛鸽爱好者举行比赛,马京波便会带着自己的爱鸽参加比赛。他平时都是带着幼鸽参赛,一般过了3岁的鸽子就很少参加比赛了。在他看来,1岁左右的幼鸽身体素质更高,最重要的思维敏捷、翅膀有力、记忆力好,更适合比赛。而对于不能参加比赛的鸽子,一部分会进行育种,另一部分年老的鸽子他也一样会悉心照料,让它们在鸽笼里安度晚年直至死亡。
“鸽子从笼子里放飞的那一刻,名次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,我只想着让它们都回家。”据他介绍,日常训放和比赛途中,都会有鸽子迷失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。让他印象最深的是10年前的一场赛鸽比赛,他带了90只鸽子参赛,当天飞回家的却只有50只。比赛后的一个星期,他每天都沿着比赛路线寻找丢失的鸽子,盼着它们都能回家来。
“头几年,有些鸽子飞不回来,我次次都难过地落泪。这些年我的心态调整得好一些了,毕竟赛鸽比赛是残酷的,我能做的就是训练好它们,让它们都能找到家。”马京波说。
把爱好当成职业,马京波已经坚持了24年,他说将来的10年、20年、30年,直到终老,他都会和鸽子在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