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常参加公棚比赛的鸽友,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:同窝的两只鸽子被一起送进同一个公棚参赛,且双双存棚。很多人看到其中一只飞得快、成绩好,就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全放在它身上,而对另一只“慢一点”的鸽子不以为意,甚至直接放弃关注。
其实,这种做法并不明智。要知道,一对同窝鸽子能同时在一个公棚存活下来,本身就说明它们对这个公棚的环境、饲养方式、管理节奏等都非常适应。换句话说,这个公棚的养功是适合它们的。既然两只都留下来了,那就意味着它们都有潜力,可能有时候状态不同,所以成绩也出现明显的差别。
举个例子:200公里热身赛时,同窝里的一只鸽子飞进了前几十名,风头正劲;另一只虽然也归巢了,但名次可能在几百开外,看起来慢了一拍。这时候,千万别急着下结论说后者不行。因为到了400公里—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“跳关”阶段,情况很可能发生逆转。
很多经验丰富的鸽友都发现,200公里时那只“慢鸽”,反而在400公里或500公里的比赛中异军突起,冲进高位名次;而之前飞得快的那只,可能只勉强入围,甚至状态下滑。这不是偶然,而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规律。
一方面,短距离比赛更依赖爆发力和定向速度,有些鸽子天生“起步快”;但中长距离则考验耐力、抗压能力和持续飞行的稳定性——这恰恰是另一些鸽子的强项。同窝鸽子基因相近,但个体差异依然存在,有的擅长“短跑”,有的则是“马拉松选手”。
更重要的是,同窝两只鸽子很少出现“一只一直赢、一只一直输”的情况。更多时候,它们是“轮流上场”——你快我慢、我快你慢,像“倒班”一样交替发挥。这种现象在实战中屡见不鲜,也是老鸽友判断潜力鸽的重要依据之一。尤其是在关键节点(比如400公里预赛、500公里决赛)之前,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只已经证明能归巢的同窝鸽。
此外,探视环节尤为关键。通过观察两只鸽子的身体状态,包括肌肉弹性、精神面貌等,我们可以提前预判:到了下一关,谁的状态可能更好?而这些细节,往往决定了最终的成败。总之,建议鸽友们不要只看一场比赛的名次,而是要看整体走势和潜力节奏。同窝双鸽,一个快一个慢,可能是临场状态不同所导致。而今天的“慢鸟”,或许就是明天的冠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