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比利时乃至整个欧洲的长距离赛鸽界,范西兄弟的名字早已成为传奇。至今,兄弟俩已经拿下KBDB全国鸽王冠军6羽、鸽王前十30羽,高位入赏更是数不胜数。然而,当你真正走进这位顶级赛鸽大师的鸽舍时,眼前的景象却足以让大多数鸽友大跌眼镜——这,就是创造无数辉煌战绩的“超级战营”?下面一起来看。(@赛鸽经纪人陈凌霄)
脏乱鸽舍却诞生了比利时赛场的最强赛将?
来到福雷迪·范希的鸽舍中时,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简单、甚至可以说是“脏乱”的环境:地面没有经过频繁冲洗,鸽粪与散落的饲料混杂在一起,看不出刻意打扫的痕迹。这样的场景,恐怕会让许多讲究卫生、定期消毒的鸽友直摇头:“这还能飞得好?”
但福雷迪·范西却一脸坦然。他笑着说:“不要以人的思维去想鸽子,即使在这种环境下,它们依旧生活得很开心。”并且范西的鸽舍并不实行“雌雄分棚”管理,可以看到当年的幼鸽全部混养在一个鸽棚里,采用自然制养法。你甚至可以看到当年幼鸽已经在地上产蛋。
这种看似“混乱”的管理方式,或许正是他多年成功的秘密之一。他解释道,“小鸽子们每天自由地生活着,每天都有充足的食物供它们自由啄食。”他进一步指出:“很多人觉得干净的鸽舍才是好鸽舍,但我觉得,干净与否并不决定成绩。关键是要保持干燥的环境,哪怕有些粉尘,对鸽子来说完全不是问题。”
当天气特别干燥时,他一走进鸽舍,空气里全是飞扬的羽毛碎屑和粉尘,呛得人直想咳嗽,根本待不下去。可再回头看那些鸽子,该吃吃,该睡睡,完全不受影响。或许,它们天生就适应这样的环境。
颠覆认知的养鸽:为比赛而生的“粗糙感”
再看地面上粮食和粪便混在一起,这在传统鸽友看来简直是“大忌”,生怕引发疾病或寄生虫。但他却有自己的理解:“鸽子参加长距离比赛,赛前要关在运输笼里整整两到三天。食物掉在粪便上也是常事,它们必须适应这种环境,否则根本没法完成比赛。”
“所以,我在鸽舍里保留一定的‘粗糙感’,让它们提前适应比赛的状态。而过度保护,反而会让它们变得脆弱。”但像泰国芭提雅、以及中国很多公棚赛的鸽舍,管理标准完全不同——每天打扫得干干净净,食槽水槽整洁。
而这种精细化管理模式,也培育出了许多顶尖赛将。这恰恰说明:养鸽没有绝对的“标准答案”,关键在于因地制宜,因鸽制宜。故而,他那一套“粗放式”管理,在比利时行得通,但这样的模式未必适合所有地区。养鸽,还是必须结合当地的气候、赛制、鸽种特性来灵活调整。他的成功,是环境、血统和独特管理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,不能简单地拿去用。
24年、25年拿下KBDB鸽王冠军,他靠的到底是什么?
以2025年这羽一岁鸽王冠军“帝国”为例,它的成功绝非偶然。它的母亲“莫嘉娜”是一羽名副其实的“黄金种母”,作育出两羽鸽王冠军,分别是KBDB大中距离鸽王冠军“安娜丽丝”;“奇迹鸽王号”是2013年KBDB长距离成鸽组全国鸽王冠军,一羽实打实的超级战将!
可以说,“莫嘉娜”这条血脉,本身就是冠军的保证。而这位名家的高明之处,就在于他懂得“强强联合”——把优秀的血统线进行精准融合,优良基因最大化地传承和爆发。“帝国”的诞生不是靠运气,而是靠体系。
给中国鸽友的几点建议
如果你想找到真正的好鸽子,不要凭感觉,不要看手感,要从实实在在的成绩里去找。一旦你找到了这样的冠军鸽、高位入赏鸽,接下来最关键的是——要学会留住它!不是卖出去换钱,而是把它留下来,作为你未来育种的核心种鸽。
养鸽子这块,他始终坚持亲力亲为,每一羽鸽子都是他自己作育。从种鸽配对、孵化出雏,到幼鸽成长、参赛飞行,整个过程他都了如指掌。“我的鸽子已经适应了我的管理方式、我的节奏、我的体系。”
尽管成绩斐然,但他依然经常走访其他优秀的鸽舍,虚心学习,观察别人的做法。“但学回来的东西,不能照搬。”他强调,“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,因地制宜,慢慢打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、最适合自家鸽子的饲养体系。”
管理鸽子,一定要站在鸽子的角度去思考。别总用人类的舒适标准去要求它们,理解它们的天性,顺应它们的本能,才能让它们发挥出最大潜力。
为什么鸽友在幼鸽赛中总是大量丢鸽?
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主根源在种鸽。很多鸽友第一年丢了很多鸽子,第二年就拼命作育更多幼鸽送去比赛,指望“以量取胜”。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继续大量丢失。问题不在于训练或放飞,而在于——种鸽本身就不够强。
没有优秀的遗传基因,再怎么努力也难以培育出适应高强度比赛的后代。“我们不会用最好的种鸽去拼命作育大量幼鸽。”他说,“好鸽子数量本来就少,我们要精养、精育,把它们用在最关键的地方。”
在他看来:“幼鸽赛对我来说,并没有那么重要。”他更愿意把幼鸽阶段看作是“学习期”和“锻炼期”——让小鸽子多飞几次,积累经验,慢慢变得强壮,为真正关键的一岁龄做准备。
如日中天的福雷迪会清舍拍卖吗?
他给出的答案是,坚对不会。尽管近年来兄弟俩成为KBDB全国鸽王高位常客,冠军奖杯数不胜数。可他从未出售过任何一羽全国冠军,也从不拍卖那些创下辉煌战绩的超级记录鸽。而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,他的回答朴实而深刻:“不敢去想,不想去想,活好当下。”
只要身体还允许,他会继续和哥哥并肩作战,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。“从我的祖辈开始,我们整个家族就一直和鸽子生活在一起。鸽子,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。”也正是这份从小耳濡目染的热爱,让他一生都沉浸在这项运动中,无法割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