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贵州一场公棚赛决赛,让无数鸽友心头一沉。10621羽出征,最终仅归巢120羽,这意味着,超过98%的赛鸽没能回家。一场决赛近乎“团灭”,到底是鸽子不行?还是比赛太难?我们来扒一扒当天的天气和赛线,看看这上万羽鸽子,究竟“丢”在了哪里。
从比赛当天的司放画面可见,8点56分开笼时,现场大雾弥漫,加上阴天能见度极低。鸽群一出笼便陷入“迷魂阵”,真是“出师未捷先迷路”。而据天气预报显示,前半程还伴随2级侧顶风,风力虽不算强劲,但对于阴天飞行的鸽子而言,已是不小的阻力。顶风飞行本就耗能,叠加视线受阻,鸽子不仅飞得吃力,心理压力也急剧上升,整体难度直接拉满。
接着来到中后程,也是持续阴天,风向转为侧顺风、顺风,风力为2-3级。中午12点后云层渐薄,天气也将有好转,或有放晴可能。从这一点来看,似乎越接近归巢地,天气条件也在逐步改善。但残酷的现实是——多数鸽子根本没能撑到那一刻,早已迷失在前半程。
下面,再来看看赛线。本次决赛放飞地位于广西崇左明江镇,飞行空距约454公里,看似平常,实则险阻重重。这条赛线横跨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与乌蒙山系,峰林耸立、沟壑纵横,海拔起伏剧烈。而贵州素有“地无三尺平”之说,全省92.5%为山地丘陵,地形之复杂全国罕见。鸽子在山林里钻来绕去,一会儿爬升,一会儿俯冲,体能消耗远超平原赛事。
再加上当地常年空气湿度常年高达63%,羽毛容易受潮,飞行阻力增大。就像人穿着湿衣服跑步,越跑越累。鸽子也是一样,稍有不慎便迷失于深谷密林之中。一旦落地,再想重新起飞、穿越连绵群山,难上加难。
大雾、山地、高湿、复杂气流——四重buff叠加,哪怕是最顶尖的赛鸽,也难保万全。而针对这一比赛结果,质疑声四起:“是不是鸽子训练不到位?血统不行?”答案是否定的。
可能,也正如名家陈亚军所言:“贵州公棚决赛归巢十几羽的情况,几乎年年都有。这个地方本身难飞,山里雾霾大得要命,很多外地鸽根本飞不惯,丢了也再正常不过。我也不是说人家鸽子不行,人家在北方飞冠军的时候也有。”
那么,我们该反思什么?我们追求速度,挑战极限,渴望冠军的荣耀,这很正常。但在贵州这种地形极端复杂的地区,举办450公里级别的决赛,本身就是一场高风险的考验。当天气恶劣时,赛事组织者是否有足够的应急预案?是否应根据实时气象灵活调整司放时间或地点?或许,我们更该思考:什么样的赛事设计,才是对鸽子负责?对鸽友负责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