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中旬开始,南方如广东、福建、贵州等纷纷开始了秋赛挑战,细看赛线,不可谓不艰难。
9月25日7时10分,福建福州台江区信鸽协会第二站在邵武打响,比赛集鸽2647羽。当天仅归巢650羽赛鸽,仅四分之一的赛鸽归巢。截至第二天上午9时30分,归巢率仅44%,不到一半。
9月21日,广东汕头顺翔俱乐部南北四关在福建福安俱乐部司放,整体归巢率仅24%;
9月16日,贵州毕节百里杜鹃信鸽协会500公里决赛,司放地位于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,截至开笼第二天上午9时,仅56羽赛鸽归巢;
从江西飞往福建、从湖北飞往贵州,一路崎岖;从福建飞往广东,同样严峻。要知道,如果想顺利完赛,大可以选择更加顺利的赛线。但这些俱乐部、协会却像飞蛾扑火般一波波挑着大山往里飞。这是为何?
或许,答案正藏于这“艰难”二字之中。
在平坦地区竞赛,更多是速度的较量。但山区赛事则完全不同——它成了一所严酷的“自然实验室”。山间的气流变幻莫测,云雾时常遮蔽方向,海拔变化持续消耗着鸽子的体力。
这一切,考验的不仅是爆发力,更是导航能力、飞行耐力、心理稳定性和应对突发情况的智慧。能够从这样的环境中成功归巢的赛鸽,才是真正经过自然筛选的强者。因此,山区就像一块试金石,它检验的是信鸽的综合素质,而不仅仅是单一的速度优势。
而对于养鸽人来说,等待爱鸽们从不确定性中安全返回,这个过程所带来的期待、担忧与喜悦,是单纯竞速难以比拟的。这有点像登山者不愿止步于休闲步道,而要去挑战更艰险的山峰——尽管风险更大,但过程中的体验与最终成功的价值也更为深刻。
而从商业角度看,在艰难赛线上有出色表现的信鸽,其育种价值和市场认可度往往会显著提升。主办方坚持选择具有挑战性的路线,也体现了他们推动信鸽品质不断提升的意愿。每一次穿越山区的尝试,无论成败,都是在为信鸽运动的未来积累经验、树立标准。
因此,信鸽比赛挑战山区,并非无谓的“较劲”,而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。组织者与参与者年复一年地面对群山,既是在考验信鸽的能力,也是在叩问这项运动的深度与高度。
群山以其严峻冷酷,筛选出真正的优秀个体,也守护着信鸽运动中最本真、最动人的那部分精神——对生命潜力的信任,对超越自我的追求,以及对自然法则的敬畏。
这种一年又一年的“屡败屡战”,像是一群执着的人,想从大山那里要一个答案,想看看生命的力量,究竟能有多强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