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的中医与赛鸽
王伟克
考虑题目时,按照习惯,《中医与赛鸽》最简洁,还有节奏感。但是,又考虑到中医固然是中国传统医道,但是赛鸽可是世界范围内的动物竞技项目。而且,自从我们引进这个项目之后,就跟我们引进的所有项目一样,会深深打上了我们自己的烙印,比如足球等。既然这样,方方面面,必须加上“中国的”三个字,以示区别,也是笔者历来倡导并身体力行的:说话要严密。
最近中医又不甚理想的“大火”了一把,刷刷手机视频,屡屡跳出来“中医到底算不算科学”的段子。挺不客气的,再一再二还再三地给老中医列出不科学的三项“硬指标”。笔者的意思,几条指标摧毁不了数千年运用至今的中医系统,况且,洋洋得意的西医,在诞生之前,全世界的治疗方法,无非也是不叫“中医”的中医原理。因此,在不吹不黑中医的前提下,单独择出中医“不科学”的三条理论依据,移植到中国赛鸽领域,以笔者之意,倒是有些神匹配的。笔者坦白:本篇“醉翁之意不在中医”。
主张者“不科学三条”:第一是不能测量;第二是不能证伪;第三是无可重复性。咱们逐条移植套用在国产赛鸽上面。
西医的血压计能测量出即时血压、X光能直接照出骨折,这就是测量,结果是确实的。中医的“气血两亏”怎么测量?一羽赛鸽能从多远的距离上飞归?放到多少距离就回不来了?也没法测量,但是适宜距离上,赛鸽健康程度正常,飞归很有把握。有经验的鸽人,还可以相当准确预测鸽子之间飞归的分速,谁快谁慢。怎么做到的?上手感觉一下,看看肌肉颜色、观察外观表现,判断其状态尺度,这个是直观的,可以经验性“测量”。
但是,即使我们已经知道了赛鸽群体的基本归巢距离范围,在一千公里上下。超过这个距离归巢率会断崖式下降,绝大部分甚至全部赛鸽都不能回归,且无法“测量”谁能回来谁回不来,如此还是要放,这就不科学了——不科学就不是科学——不算赛鸽科学。说中医不算科学的,确实给中医一个定论:充其量是经验学。笔者认为,中国鸽界有些意识,连经验学也算不上。一千公里以外很难归巢,超远程距离越远距离“剃光头”越近,都已经是经验的经验了,我们还要顽固地坚持,倘若是中医,这个就是“犟中医”。天府之国那个省的超远程赛,一年要“重复”举行一次,上笼鸽数量多少就不说了,已经呈现年度连续无归巢了,显示昔日的偶然归巢无法重复(无法重复是第三条后边再详说),还要继续……
说到“证伪”,本身就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科学名词。一个“寒气入体”的诊断,是不是真的?换个人诊断,结果天壤之别,脉象上说,寒气入体是错误的诊断!怎么证明哪个正确?没有判断规则。就像看鸽眼,张三看了说是“种精”,李四看了说立刻杀了吧!王五说遗传好,孙六说只能飞不能做种……再找10个人看看?越多越乱!这个局面还不能证实“鸽眼论”是伪科学?欧洲赛鸽运动先进国家的赛鸽竞翔单中,连“眼砂(色)”这个栏目已经早就没有了,可是在“中医国”,这个“科学的”鸽眼理论还要顽固延续多少年?这个“鸽眼论”寿命与中医有的一拼哩!其实,“鸽眼论”本身,没有什么致命危害,不过钻进去太深,耽误清醒认识赛鸽的优选过程。不过,发展到线上线下通过电子视频手段,遥控请“大师”看鸽子、看鸽眼、定优劣、掌生杀,这个近乎跳大神算命了,这是“另类”,挂靠西医肯定不认,即使挂靠中医,恐怕也不愿意接纳。
可重复性是科学,不可重复性是伪科学,经验也掌控不了的,连伪科学也不是。不可重复,笔者认为本身含有不可寻迹性——10个中医看感冒,能开出10种方子来,一个说“风热”、一个说“风寒”、一个说“阴虚”、一个说“痰湿”……这是主张者给中医总结的,不是笔者整理的——笔者显然在自保呵呵!回到鸽界,1200公里以上超远程“比赛”,可重复性很差——除了很难归巢以外,一羽归巢鸽复放,重复归巢的概率极低(包括主人不舍得再放了——因为知道“很难重复?”);归巢鸽的后代再放超远程,归巢率和归巢“重复率”依然很低。如果超远程比赛归巢率逐年提高,那就是“可重复率”在提高,但是数十次重复比赛,甚至一个地点重复放多次,归巢率依然没有什么变化,那还是不可重复!这一点台湾省的海翔,结果比大陆的超远程还明显,最终都不能说有归巢“率”,只是问问有无归巢“数”,那个数经常是“零”(全灭),这个却有点儿可重复——惨痛无奈地重复。大陆和台湾的中国人,都信中医,也都规律性重复这些不可重复的赛鸽行为。
公棚赛绩也不可重复,随便看一批公棚赛绩鸽的成绩,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连训带赛,一站快一站慢,鲜有例外。怎么控制决赛哪一站快?公棚控制还是鸽主在家里意念远程遥感控制?没有准儿的事嘛!愿望在人,兑现在天,没有准儿的事全部不可重复(但是没有准儿的事儿很刺激,玩儿得就是这“没有准儿”哈)。一站比一站快的鸽子也有,它的后代可以重复这个现象(再送到那个公棚里去?)飞丢了?不可重复的嘛!不可重复就不是定论。不是科学,随机的,所以海翔千年育不出“海翔鸽”(违反本性),公棚也飞不出“公棚鸽”,只能小心操作,创造条件,享受“不可知”的刺激。
其实,赛鸽虽然是群居动物(鸟类),但啥时看到自然界它们群居到“铺天盖地”来着?适度规模生活,是鸽子的生存科学;鸟浪烟云般的种群生活,是椋鸟们(还有一批,多是小型鸟,如澳洲虎皮鹦鹉)的生存法则,上升到法则了,就是科学。所以公棚动辄万羽的群居,得小心伺候了。鸽舍赛的种群规模和操作方式,最贴近鸽子的本性,欧洲赛鸽强国的鸽友,最知道此种规律,连长得最像“菜农”(就是菜农?)的慕利门老爹,和据说“不识字”的亨利·詹森,都深谙鸟类的养训、繁殖规律,普遍认为这是行业前提。所以那边的人们比较理性,不去冒养训万羽的风险,也不放比巴赛更远的超远程,跟擅长长距离的诺尔·派伦一较长短,把持在赛鸽科学的范围内。
我们“中医”国鸽友有些想法比较另类,譬如某些国家赛一定要弄得放出以后乱糟糟,往哪儿走的都有,来一个“乱中取胜”!管它科学不科学!还有的鸽友,偷偷跑到协会、俱乐部章程中规定的比赛司放点,踩点式先放一遍,认为他的赛鸽既记住了司放点的位置,又记住了回归沿途的路线和地标,真比赛了就“复制原图”,轻松拿下!且慢!轻松吗?拿下了吗?可以“重复”吗?真能重复,你就是科学,就领先同侪。其实,不说比赛,就是短距离训放,赛鸽也是一次一个方位、一次一条路线的回归,它们的定向功能很好,但是它们不“定点”,也不“定路线”,大概其测定正确方向而已,没有认路“记道儿”一说。有的鸽友强烈主张归巢鸽记住了某条高速公路,顺着公路高速回归。其实,归巢鸽群“借光”呢——高速公路与归巢方向吻合(你协会放鸽车就是沿着这条高速公路送鸽的),而且高速公路逢山穿谷,遇水架桥,还基本笔直,为何不沿着它飞——你没修高速公路是它们也是这么飞的!总有并不沿着高速公路飞的归巢鸽,也没有归巢必须沿高速公路的硬道理。
所以,不能重复的,不是科学,不是赛鸽科学。总结出不能重复的规律,反而是科学原理了,可以指导赛鸽运动不走弯路,不劳民伤财。
2025年6月30日